立秋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集解》云:“立秋,七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敛也。”意思就是这个季节,天地趋于收敛,万物渐次成熟。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,但暑热未尽,天气并未迅速转凉,而是延续了夏季的暑热,往往白天很热,夜晚凉爽,早晚温差大,天气更加干燥,故有“秋老虎”之称。这个节气开始,我们要注意顺应时节改变,调整饮食起居,顺应自然变化,保养好身体。那立秋后,面对气候变化较大,我们要怎样保持身体健康呢?
早睡早起防受凉
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、沉降,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,在起居上应做到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太过,一般来说,以晚10点左右入睡,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。立秋后虽有凉风时至,但暑热未尽,天气变化无常,白天仍然炎热,因此防暑降温要继续,不能懈怠,应当心“秋老虎”,小心中暑。同时这一阶段昼夜温差大,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,故要适当增减衣物注意休息,避免受凉感冒。
养阴润燥慎进补
《素问•脏气法时论》云:“肺主秋……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。可见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饮食要尽量少吃葱、姜、韭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,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橘子、柠檬、葡萄等。《饮膳正要》云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”。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常见口干舌燥、鼻涩咽痛、皮肤干枯、大便干结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,医学上称之为“秋燥综合征”,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、润燥止渴、清心安神的食物为宜,可适当服用梨、白萝卜、银耳、蜂蜜等食物,也可以用西洋参、沙参、麦冬、百合、川贝等养阴润肺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来调理。立秋还有“啃秋”吃西瓜习俗,但立秋之后人体阳气渐收,对寒凉食物适应力下降,因此注意不要一次性吃太多西瓜,避免损伤脾胃。
宁心安神忌悲忧
秋内应于肺。肺在志为忧,悲忧易伤肺。立秋后,凉风起,秋叶落,人们的心情容易抑郁悲伤。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》亦云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”,说明立秋后要做到心境淡泊安宁,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,即使遇到伤感的事,也应主动予以排解,保持神志安宁,以避肃杀之气,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适当运动忌大汗
立秋以后,天气渐渐转凉,人体出汗减少,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,人体在初秋进入自我休整的阶段,此时人们开始觉得精力不济、疲倦困乏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乏”。立秋后通过适量的运动可有效驱除“秋乏”,可根据自身体质和爱好,选择散步、太极拳、爬山等轻松柔缓的项目,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,运动时间可加长,但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,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和体质虚弱者,以防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,最好慢慢地增加运动量,切忌大汗淋漓,锻炼效果最好的状态就是感觉轻松舒服。
推荐药膳
百合莲子银耳羹
原料:银耳干半朵,莲子15克,百合10克,枸杞5克,红枣5颗,冰糖少许。
做法:银耳用水泡发,去掉根部,撕成小片。莲子去芯,浸泡半小时备用。先将莲子、银耳、红枣加1200ml水同煮,盖上盖子,煮沸,小火炖45分钟,加入百合、枸杞及适量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。
功效:滋阴润肺,健脾补肾,安神,美容养颜。
五汁饮
原料:梨200克,荸荠500克,鲜芦根100克(干品减半),鲜麦门冬50克(干品减半),藕500克。
做法:梨去皮、核,荸荠去皮,芦根洗净,麦门冬切碎,藕去皮、节;以洁净纱布分别绞汁取汁液;将绞取好的汁液一同放入容器内和匀。一般宜凉饮,不甚喜凉者可隔水炖温服(如无鲜芦根、鲜麦冬,亦可选用干品另煎合服),代茶频饮。
功效:清热润燥,养阴生津。
沙参玉竹排骨汤
原料:排骨500克,南沙参20克,玉竹10克,葱、姜适量。
做法:南沙参浸水清洗、沥水、折段;玉竹清洗、泡发、切成小段;排骨洗净,入沸水中汆去血污后捞出放入炖锅;锅中加入适量葱、姜和清水1500毫升,大火熬至沸腾后撇去浮沫转小火;锅中加入沙参、玉竹继续熬煮约2.5小时,关火前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。每日早、晚温服。
功效:滋阴补肺,益脾生津。
生地粥
原料:生地黄25克,大米75克,白糖少许。
做法:生地黄(鲜品洗净细切后,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,滗出药汁,再复煎煮一次,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,备用。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,趁热加入生地汁,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。
功效:滋阴益胃,凉血生津。
甘麦大枣茶
原料:甘草10克、浮小麦30克、大枣10枚。
做法:将甘草、浮小麦研成粗末,红枣去核,一同放入保温杯中,冲入沸水,加盖焖10分钟左右,代茶饮(大枣可嚼食)。也可将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,取汤液300毫升,一日内分2~3次服完。
功效:养阴除烦、宁心安神。